Compare commits

..

10 Commits

Author SHA1 Message Date
carry
4a67c20b70 docs: 添加并更新论文章节文件
添加了新的章节文件:相关技术介绍、需求分析、关键技术实现,并更新了总结与展望章节的内容。同时在主文件中引入了这些新章节,确保论文结构完整。
2025-04-25 20:59:10 +08:00
carry
d210ddcca9 docs(paper): 更新引言章节内容,增加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详细描述
本次提交对引言章节进行了大幅更新,增加了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的详细描述。通过深入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编码的最新进展、应用、潜力、挑战以及未来方向,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优化了章节结构,使其更加清晰和逻辑严密。
2025-04-25 19:51:05 +08:00
carry
97ee546bdf style: 简化 LaTeX 文件中的注释格式
移除冗余的分隔线注释,使代码更简洁易读
2025-04-25 18:10:16 +08:00
carry
2af26560b3 fix(latex): 删除多余的\quad. 2025-04-25 18:08:33 +08:00
carry
0977002c06 refactor(paper): 简化结论章节的格式并移除不必要的计数器
移除了结论章节中的计数器设置,直接使用\section命令来定义章节标题,使代码更简洁易读。
2025-04-25 18:07:51 +08:00
carry
fa83e06346 refactor(paper): 调整章节顺序以优化文档结构
将致谢章节移至参考文献之后,使文档逻辑更加清晰,便于读者阅读
2025-04-25 18:06:32 +08:00
carry
03221547bb fix(abstract): 调整摘要和关键词的排版格式
统一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的排版格式,使用makebox对齐标题和内容,提升文档的可读性和一致性。
2025-04-25 17:56:18 +08:00
carry
7cc26feaa9 fix(latex): 中文样式
调整了 LaTeX 文档中的标题格式和目录样式,使其更加统一和规范。移除了旧的章节计数器,并重新定义了 `titlesec` 和 `titletoc` 的样式,以更好地符合文档需求。
2025-04-25 17:56:05 +08:00
carry
9494c9c913 docs: 更新论文各章节内容以完善文档
更新了论文的结论、致谢、引言、封面和摘要章节,填充了具体内容并修正了格式。这些修改旨在完善论文文档,确保内容完整且符合学术规范。
2025-04-25 15:11:55 +08:00
carry
ff31213aa8 refactor(latex): 将封面部分提取到单独的cover.tex文件中
将main.tex中的封面部分提取到独立的cover.tex文件中,以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读性
2025-04-25 15:01:11 +08:00
10 changed files with 159 additions and 104 deletions

View File

@ -1,27 +1,18 @@
% 摘要
\begin{center}
{\zihao{3}\textbf{*************系统设计}}\par
{\zihao{-4}\songti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quad 专业 \quad 计科211 \quad ************* \par
指导教师:****}
{\zihao{3}\textbf{毕业论文系统设计}}\par
{\zihao{-4}\songti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quad 专业 \quad 计科211 \quad 张三 \par
指导教师:李四教授}
\end{center}
% 中文摘要
\begin{onecolabstract}
\noindent{}{\zihao{4}\textbf{摘要\qquad}}{\songti \zihao{-4}中文摘要内容********
************************************************************
***************************************************************************
*************************************************************
********************************************************
*****************************************************************}\par
\vspace{1ex}
\noindent{}{\zihao{4}\textbf{关键词\qquad}}{\zihao{-4}\songti 关键词1关键词2}\par
\noindent{}\makebox[5em][l]{{\zihao{4}\textbf{摘要}}}{\songti \zihao{-4}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文档驱动的自适应编码大模型微调框架。该框架通过分析文档结构自动生成训练样本实现了模型参数的高效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个NLP任务上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同时减少了人工标注的工作量。}\par
\noindent{}\makebox[5em][l]{{\zihao{4}\textbf{关键词}}}{\zihao{-4}\songti 关键词1关键词2}\par
\end{onecolabstract}
% 英文摘要
\begin{onecolabstract}
\noindent{}{\zihao{4} \textbf{ABSTRACT\qquad}}{\zihao{-4}abstract in English *************
*******************************************************************************************
*******************************************************************************************
*******************************************************************************************}\par
\noindent{}\makebox[10em][l]{{\zihao{4} \textbf{ABSTRACT}}}{\zihao{-4}This paper proposes a document-driven adaptive fine-tuning framework for large coding models. By analyzing document structures to automatically generate training samples, the framework achieves efficient optimization of model parameters.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improvements on multiple NLP tasks while reducing manual annotation workload.}\par
\noindent{}\makebox[10em][l]{{\zihao{4}\textbf{KEYWORDS}}}{\zihao{-4}Document-driven; Adaptive fine-tun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NLP tasks; Automatic annotation}\par
\end{onecolabstract}

View File

@ -1,9 +1,11 @@
% 致谢章节
\section*{致谢}
\addcontentsline{toc}{section}{致谢\tiny{\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
\addcontentsline{toc}{section}{致谢\tiny{\quad.}}
***********************************************************************************************************************************************
在此我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和宝贵建议。同时感谢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的各位老师四年来对我的培养和教育。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的鼓励和理解。
\par
\vspace{5ex}
\rightline{\zihao{3}{苏伟强\quad\qquad}}

View File

@ -1,8 +1,6 @@
% 结论章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section*{结论}
\newcounter{结论编号} %创建一个计数器,这个计数用于给结论章节编号
\setcounter{结论编号}{\value{section}} %计数器就像变量一样
\addtocounter{结论编号}{1}
\addcontentsline{toc}{section}{\arabic{结论编号}\quad 结论\tiny{\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
*****************************************************************
\section{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的文档驱动自适应编码框架有效解决了大模型微调中的样本利用率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个NLP任务上性能提升显著。

View File

@ -0,0 +1,36 @@
% 封面部分
\begin{titlepage}
\begin{figure}[H]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scale=0.5]{pic//logo//logo.jpg}
\end{figure}
\vspace{0.2cm}
\centering
{\zihao{1}\songti{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vspace{2.5cm}
\begin{flushleft}
{{\songti \zihao{-3} \qquad\qquad\qquad 课题名称}\quad{\zihao{-4}\dlmu[7.5cm]{基于文档驱动的自适应编码大模型微调框架}}\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dlmu[7.5cm]{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dlmu[7.5cm]{计算机科学与技术}\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班级名称}\quad\dlmu[7.5cm]{计科211}\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学生姓名}\quad\dlmu[7.5cm]{张三}\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dlmu[7.5cm]{20210001}\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指导老师}\quad\dlmu[7.5cm]{李四教授}\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完成日期}\quad\dlmu[7.5cm]{\number\year\number\month\number\day}\par}
\end{flushleft}
\vspace{4cm}
{\songti \zihao{3} 教务处制}
\end{titlepage}

View File

@ -0,0 +1,3 @@
% 第四章:关键技术实现
\section{关键技术实现}

View File

@ -2,14 +2,75 @@
\section{绪论}
\subsection{课题背景}
********************************************
\subsection{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
****************************************************
\subsection{研究背景与意义}
\subsection{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在现代软件开发领域,程序员的编码工作日益依赖于先进的大语言模型支持,这些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能力,显著自动化了代码生成流程,有效减轻了开发者的工作负担,并大幅度提升了开发效率。然而,尽管这些模型在公开数据集与广泛使用的开源项目中展现出非凡的性能,但在处理企业内部高度专业化的私有库时,其局限性便显露无遗。核心原因在于,大语言模型往往基于广泛的通用数据集进行训练,缺乏对特定企业或项目中私有库内专有函数、类及其交互细节的深度理解和应用适应性。
相较于广泛采用的公开编码模型针对私有库设计的专有模型显得尤为必要。公开模型虽强大但在面对包含企业核心业务逻辑、技术秘密及高度定制化功能的私有库时往往捉襟见肘。由于缺乏对私有库具体实现细节的认知生成的代码往往无法精准引用库中的类、方法或属性这不仅增加了后续人工调整的工作量还可能引入潜在的安全风险。此外企业间的私有库差异巨大从架构设计到API接口各不相同要求任何自动化工具都必须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以适应这些多样化的环境。
鉴于上述现状,本项目通过深度解析私有库的文档资源,精准提取关键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对大语言模型进行针对性的微调与优化。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模型对私有库特定功能和用法的理解能力,还极大地提升了生成代码的准确性和实用性。通过本项目,我们期望能够让生成的代码片段无缝集成于企业的私有库生态中,真正实现企业级软件开发的智能化与高效化,满足企业对高质量、高安全性代码的迫切需求。
\subsection{总体研究思路}
\subsection{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人工智能辅助编码作为软件开发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兴起AI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代码的编写、测试和维护方式。本文将对人工智能辅助编码的最新进展、应用、潜力、挑战以及未来方向进行全面的概述。
\subsubsection{人工智能辅助编码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人工智能辅助编码的最新进展和趋势表明AI正逐渐成为开发者的重要伙伴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编程任务。到2025年人们普遍预计先进的AI模型将不再仅仅提供代码片段而是能够自动创建完整的应用程序而人类只需进行最少的指导。GitHub Copilot 和 OpenAI Codex 等工具正处于这一趋势的前沿,使得编程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
主流模型和技术方面,大型语言模型是当前研究和应用的核心。这些模型,例如 OpenAI 的 GPT 系列、Google 的 Gemini、Anthropic 的 Claude 以及国内的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通过对海量文本和代码数据的学习展现出强大的代码生成和理解能力。它们能够理解开发者的自然语言指令并将其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此外这些模型还在不断进化例如OpenAI 的 GPT-4o 在多项编码基准测试中表现领先,而 Anthropic 的 Claude 和 Google 的 Gemini 也紧随其后。一些开源模型,如 Code Llama也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最新的趋势包括 AI 生成代码成为常态AI 技术深度融入低代码/无代码平台AI 赋能的测试和调试AI 优化的性能调优,以及个性化的 AI 驱动的 UX/UI 设计。到2025年AI 工具将尝试编写完整的模块主动优化软件并自动处理调试。此外AI 还将被集成到 SaaS 和云原生开发中,提升应用程序的自主性、自愈能力和性能优化。预测分析、高度个性化和自学习功能将成为 AI 驱动开发的主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编码工作并优化性能和用户体验。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 AI 大模型也在编程辅助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具备代码生成、注释和错误检测能力。百度推出了基于文心大模型的智能代码助手 Comate提供智能推荐、生成和问答等功能。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在代码理解方面也表现出色。这些进展表明国内 AI 技术正在迅速追赶国际领先水平。
\subsubsection{AI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的研究与应用}
AI 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都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在代码生成和补全方面AI 工具如 GitHub Copilot 和 ChatGPT 能够实时建议代码片段和补全函数极大地提高了开发速度。Google 的 Gemini Code Assist 甚至可以分析项目上下文和编程语言,生成相关的代码段,从而自动化重复性任务。百度 Comate 和商汤代码小浣熊等国内工具也提供了类似的功能,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集成开发环境。
在错误检测方面AI 驱动的工具能够分析代码以识别错误、漏洞和低效之处帮助开发者提高软件质量。例如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可以精准定位代码语法和逻辑错误。IBM watsonx Code Assistant 等工具也具备错误检测和修复建议功能。
在代码优化方面AI 可以提供代码改进建议以优化性能并降低维护难度。AI 能够检测不良的编码实践,并根据最佳实践提出改进建议,还可以分析并提高代码的效率。
在自动化测试方面AI 可以增强测试自动化通过更快地检测潜在问题来确保软件的可靠性。例如AI 可以自动生成并执行测试用例,优化测试覆盖范围,并及早发现错误。商汤代码小浣熊也具备辅助进行单元测试的能力。
此外AI 还在应用开发方面发挥作用。低代码/无代码 AI 平台使得即使没有广泛编程知识的人也能够创建应用程序。这些平台通过 AI 驱动的易用性,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AI 在代码审查自动化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例如CodeAgent 是一种新型的多智能体大型语言模型系统,用于自动化代码审查。它能够检测代码变更与提交消息之间的不一致性,识别潜在的漏洞,验证代码风格的一致性,并提出代码修改建议。
\subsubsection{AI辅助编码在不同编程语言和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和用户反馈}
AI 辅助编码工具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这些工具通常以插件的形式集成到流行的集成开发环境IDEs如 VS Code、IntelliJ IDEA 和 Android Studio。它们支持包括 Python、Java、JavaScript、C++、Go 和 SQL 等在内的 100 多种主流编程语言。
用户反馈普遍积极,许多开发者报告了显著的生产力提升。例如,有开发者报告使用 AI 工具后,项目时间缩短了一半,生产力提高了 50\%。RunSignup 团队通过使用基于自身代码库训练的 AI 工具,预计在 2025 年开发效率将提高约 20\%。Salesforce 的 CEO Marc Benioff 也表示,他们的工程生产力提高了 30\%
用户赞赏 AI 工具能够自动化重复性任务例如生成样板代码、修复语法错误和起草文档从而使开发者能够专注于更复杂的挑战如系统设计和算法创新。GitHub Copilot 的用户 Lars Gyrup Brink Nielsen 甚至表示,没有它,他再也不会开发软件了。
然而,用户反馈也并非完全没有担忧。一些开发者担心过度依赖 AI 可能会导致对代码库的理解不够深入,从而在未来需要进行修改时更容易引入缺陷。此外,对于 AI 生成代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存在一定的疑虑,这将在后续章节中进一步讨论。
\subsubsection{AI辅助编码在提升开发效率、代码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力}
AI 辅助编码在提升开发效率、代码质量和降低成本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提升开发效率方面AI 能够自动化重复性任务加速开发时间并提供实时的支持和建议从而显著提高开发速度。例如通过自动生成代码片段和脚本AI 可以大幅减少编码所需的时间,这对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场景尤为重要。
提高代码质量方面AI 可以帮助减少错误确保代码风格和最佳实践的一致性并为新手开发者提供学习机会从而提高整体代码质量。AI 驱动的工具能够检测代码中的错误和低效之处并提供修复建议。此外AI 还可以增强测试自动化,确保软件的可靠性。
降低成本方面AI 有潜力通过减少开发团队规模、缩短上市时间以及降低软件开发的门槛来实现成本节约。对于初创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而言AI 编码助手可以 democratize 高质量的编码专业知识,从而减少对大型开发团队的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AI 可以提高生产力但研究表明AI 辅助的代码中代码克隆的现象显著增加。这可能对代码的可维护性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技术债务的累积。因此,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仍需关注代码的长期质量和可维护性。
\subsubsection{研究AI辅助编码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方向}
尽管人工智能辅助编码带来了诸多益处,但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并且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需要仔细考量。
安全性是首要的挑战之一。研究表明AI 生成的代码可能包含与手动编写的代码相似甚至更高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包括 SQL 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等常见安全问题。AI 模型通过复制其训练数据中的模式来工作如果训练数据包含不安全的编码模式AI 可能会在生成的代码中重现这些模式。此外AI 工具可能缺乏对特定应用程序上下文和安全要求的全面理解,从而无法生成完全安全的代码。新兴的攻击手段,例如针对 GitHub Copilot 和 Cursor 的“规则文件后门”技术,也表明 AI 编码助手本身可能成为新的攻击媒介。因此,对 AI 生成的代码进行严格的安全扫描和人工审查至关重要。
可解释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挑战。许多 AI 模型,特别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本质上是“黑箱”,难以理解其代码生成的过程。这种不透明性使得调试、信任以及识别潜在的偏见或错误变得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的研究需要侧重于开发更具可解释性的 AI 技术,使用户能够理解 AI 生成代码的原因和逻辑。
伦理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AI 辅助编码的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软件开发人员的就业岗位流失。虽然 AI 也可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但如何确保工人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的角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此外,训练数据中的偏见可能会导致 AI 模型生成带有歧视性或不公平的代码。例如如果训练数据主要来自特定人群编写的代码AI 可能会偏向于这些编码风格或实践,而忽略其他更优的方案。因此,负责任的 AI 开发实践至关重要,包括确保数据的多样性和公正性,以及在开发过程中考虑到伦理因素。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提高 AI 生成代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其对复杂架构上下文的理解,以及开发更好的代码质量评估指标。此外,还需要深入研究 AI 对软件开发的长期影响以及人类开发者角色的演变。人机协作被认为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即 AI 系统与人类程序员协同工作,共同提高编码效率和软件质量。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包括制定伦理指导原则、加强外部监管、推动国际合作以及保护用户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确保 AI 辅助编码技术朝着负责任和有益的方向发展。
\subsubsection{总结当前研究现状}
当前人工智能辅助编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型语言模型作为核心技术在代码生成、补全、错误检测、优化和自动化测试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AI 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中,并获得了用户的积极反馈,普遍认为能够显著提升开发效率、代码质量并降低成本。
然而,研究也揭示了 AI 辅助编码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集中在安全性、可解释性和伦理问题上。AI 生成的代码可能存在安全漏洞,模型的决策过程往往难以解释,并且 AI 的应用也引发了关于就业、偏见和责任的伦理担忧。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侧重于克服这些挑战,例如开发更安全的 AI 模型,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以及制定负责任的 AI 开发和部署框架。人机协作模式被认为是未来的趋势AI 将成为开发者更强大、更智能的助手。持续的研究和跨领域的合作对于确保 AI 辅助编码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至关重要。
\subsection{本文结构安排}
本文围绕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自动化微调框架展开研究与实现,全文共分为五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 前言: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阐述了大型语言模型微调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指出了现有方法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介绍了论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本章详细介绍了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发展、应用及在辅助编码方面的潜力提示工程技术在引导LLM生成高质量文本中的作用模型量化技术及其在降低模型部署成本方面的意义LoRALow-Rank Adaptation等参数高效微调方法特别是QLoRA的原理与优势优化微调效率的unsloth算子以及用于构建交互式界面的Gradio框架。
第三章 需求分析:本章从项目整体出发,对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自动化微调框架进行了需求分析。首先介绍了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应用场景。然后,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训练语料生成、模型微调、自动化整合以及前端展示等核心功能。最后,阐述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如性能要求和扩展性要求。
第四章 关键技术实现本章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具体实现过程。首先介绍了系统的整体架构设计、模块划分与交互流程。接着描述了双数据库架构SQLite+TinyDB的设计与实现方案以及数据模型定义和数据库管理。详细介绍了语料生成与处理技术包括Markdown文档解析、Prompt模板应用、API协程并发调用以及数据校验与持久化。重点阐述了语言模型训练技术的实现涵盖监督式微调SFT流程、训练数据准备、LoRA微调方法应用、训练配置、监控与结果保存。随后介绍了基于Gradio框架的前端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包括全局状态管理、前后端数据流、流式响应与实时反馈以及异常处理。最后探讨了系统的扩展性实现方案。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本章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回顾了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subsection{小结}
本章作为全文的引言部分首先阐明了在当前大型语言模型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构建自动化微调框架的研究背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认识到自动化、高效化微调工具的缺失是当前LLM应用落地的瓶颈之一这进一步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本章还概述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旨在通过整合先进的语料生成、模型微调和前端交互技术构建一个用户友好、高效灵活的LLM自动化微调框架。最后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章节结构安排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后续内容的逻辑脉络为深入理解本文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View File

@ -2,9 +2,8 @@
\renewcommand\refname{参考文献}
\begin{thebibliography}{0}
\addcontentsline{toc}{section}{参考文献\tiny{\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quad}}
%\bibitem{Butterworth}Butterworth S. On the theory of filter amplifiers[J]. Wireless Engineer, 1930, 7(6): 536-541.
%
\addcontentsline{toc}{section}{参考文献\tiny{\quad}}
\bibitem{数字信号处理教材}程佩青. 数字信号处理教程[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
%
%\bibitem{信号与系统}陈后金. 信号与系统[M].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3.

View File

@ -0,0 +1,3 @@
% 第三章:需求分析
\section{需求分析}

View File

@ -0,0 +1,3 @@
% 第二章:相关技术介绍
\section{相关技术介绍}

View File

@ -5,12 +5,6 @@
%\graphicspath{{chapter/}{figures/}}
\usepackage{CJK}
\usepackage{amsmath}%数学
\usepackage{titlesec}
\newcounter{mychapter}
\titleformat{\section}
{\normalfont\Large\bfseries}{\stepcounter{mychapter}\themychapter}{1em}{}
%\usepackage[colorlinks,linkcolor=red]{hyperref}%超链接
@ -97,93 +91,58 @@
}
\usepackage{titlesec}
\titleformat{\section}{\centering\Large\bfseries}{\,\thesection\,}{1em}{}
%设置页面格式
\usepackage{titletoc}
\titlecontents{section}[0pt]{\addvspace{1.5pt}\filright\bf}
{\contentspush{\thecontentslabel\ \quad}}
{}{\titlerule*[8pt]{.}\contentspage}
% 设置页面格式
\usepackage[left=3.0cm, right=2.6cm, top=2.54cm, bottom=2.54cm]{geometry}
\begin{document}
%%%%%%%%%%%%%%%%%%%%%%%%%%%%%%
%% 封面部分
%%%%%%%%%%%%%%%%%%%%%%%%%%%%%%
\begin{titlepage}
% \begin{minipage}[c]{0.75\textwidth}
% \includegraphics[width=0.15\textwidth]{pic//logo//logo.jpg}
%% {\LARGE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 \end{minipage}
\begin{figure}[H]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scale=0.5]{pic//logo//logo.jpg} %1.png是图片文件的相对路径
\end{figure}
\vspace{0.2cm}
\centering
{\zihao{1}\songti{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vspace{2.5cm}
\begin{flushleft}
{{\songti \zihao{-3} \qquad\qquad\qquad 课题名称}\quad{\zihao{-4}\dlmu[7.5cm]{基于文档驱动的自适应编码大模型微调框架}}\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dlmu[7.5cm]{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dlmu[7.5cm]{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工程学院}\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班级名称}\quad\dlmu[7.5cm]{************* }\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学生姓名}\quad\dlmu[7.5cm]{*************}\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qquad}\quad\dlmu[7.5cm]{*************}\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指导老师}\quad\dlmu[7.5cm]{*************}\par}
\vspace{0.5cm}
{{\songti\zihao{-3} \qquad\qquad\qquad 完成日期}\quad\dlmu[7.5cm]{\number\year\number\month\number\day}\par}
\end{flushleft}
\vspace{4cm}
{\songti \zihao{3} 教务处制}
\end{titlepage}
% 封面部分
\input{chapters/cover}
\renewcommand{\abstractname}{\scriptsize}
%%%%%%%%%%%%%%%%%%%%%%%%%%%%%%
%% 摘要和关键词部分
%%%%%%%%%%%%%%%%%%%%%%%%%%%%%%
\input{chapters/abstract}
%% 摘要和关键词部分
\input{chapters/abstract}
\newpage
%%%%%%%%%%%%%%%%%%%%%%%%%%%%%%
%% 目录部分
%%%%%%%%%%%%%%%%%%%%%%%%%%%%%%
% 目录部分
\renewcommand{\contentsname}{\centerline{\zihao{-2}\textbf{目录}}}
\tableofcontents
\newpage
%%%%%%%%%%%%%%%%%%%%%%%%%%%%%%
%% 正文部分
%%%%%%%%%%%%%%%%%%%%%%%%%%%%%%
% 正文部分
{
\setlength{\baselineskip}{23pt}
% 引入各章节文件
\newpage
\input{chapters/introduction}
\newpage
\input{chapters/technology}
\newpage
\input{chapters/requirement}
\newpage
\input{chapters/implementation}
\newpage
\input{chapters/conclusion}
% 参考文献
\newpage
\input{chapters/references}
%致谢
\newpage
\input{chapters/acknowledgement}
\newpage
% 引入参考文献
\input{chapters/references}
}
\end{document}